书荒阁【www.shuhuangge.net】第一时间更新《世纪帝国》最新章节。
鞍山。
这座在另一时空赫赫有名的钢铁基地,在这一时空,还只是个三面环山,山岭层叠的辽南城市。
自古以来,鞍山就是东北南部的交通重镇,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是交通驿站的所在地,并且是重要的军堡,“鞍山驿堡”的遗址保存尚好。
鞍山之名,得自其南郊山形如同马鞍。
可真正宝贵之处,在于其周围山岭上丰富的铁矿资源,而在其周边,大石桥的菱镁矿,大连的石灰石矿,复州的粘土矿,东北面本溪和抚顺的煤铁矿,西北面阜新的焦煤,西面锦溪的锰矿,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金属采掘,冶炼和加工基地所需的各种矿产资源。
鞍山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这里的土壤属于第四纪冲击砂质粘土,富有凝结里和粘着力,容易吸附水分和养料,适宜耕作。尤其其西北面沃野千里,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辽河的支流太子河环绕在鞍山市的东,北,西三面,不但有地上河流,还有地下暗流,为民用和工业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市区南面还有千山河,发源于双塔岭;北面有沙河,发源于千山山涧,两条河流从东向西经太子河注入辽河。
鞍山的气候属于北温带,夏季在帝国气候档案中有案可查的最高温度三十八度,最低温度零下三十度,雨量偏少,水分蒸发大。但由于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再加上水系纵横,山岭环抱,又适合大豆,高粱,玉米,谷类和耐寒水果的生长。
早在甲午年北上之后,久闻鞍山大名的郑鹰对满清皇庄,皇产和旗人产业一体没收之后,在鞍山等重点矿业富集地区没有贸然推进放垦,而是先进行初步资源圈定,然后进行勘测,只对与矿业无关的一些平原地带进行拍卖,大部分由皇室产业拍得,以现代农场模式进行大机械耕作。而原本的早期移民,由于其租种的皇田或旗田转为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组织,把他们按照农场模式组织起来,变成保底工资的农业工人,而由国家委派的专业人士负责组织生产销售,组建农业公司,并在内部采取收益分成的模式。
经过勘测,目前在鞍山地区勘察出的经济储量,以40划界,以上的富矿大约在五千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弓长岭地区,以下的贫矿则散布在弓长岭,齐大山和眼前山,以及东西鞍山,大孤山,总计四十二亿吨左右,主要是条带状铁矿。
这种铁矿在中国北方分布广泛,从山西五台起,经河北的滦县,青龙县,再经辽西的阜新县直到辽宁南部,再到朝鲜的茂山,在另一时空被命名为“鞍山型铁矿”,是我国储量最大的铁矿形式。主要生成于震旦纪鞍山群变岩系,又分为粘土质型和角闪质型。
鞍山有悠久的冶铁历史,早在燕国就是重要的炼铁基地,并在帝国地质勘测过程中,在鞍山东北郊的羊草庄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炼铁遗址,挖掘出大量刀币,铁农具,铁锅等。在牌路沟和太平沟,地质队还发现了寒带的铁矿遗址,矿洞内堆满矿石。
在宋辽时期,此地成为辽重要的冶炼基地,辽史中记载,“坑冶,则自太祖始并室韦,其地产铜,铁,金,银……”,这里的室韦指代的并不是室韦族,而是鞍山周边的室韦山(千山)。明代最大的铁厂就位于天成山,也就是弓长岭。
但到了清朝,在满清统治者“龙兴之地禁止开矿”的命令之下,也是在其恐惧矿工聚集容易在反清宣传下爆发民变的心理之下,鞍山的冶铁业全面衰落。
由于帝国建国之后北方形势始终比较紧张,帝国在鞍山等地主要是首先进行全面勘测测绘,一直到资源量和生产设计方案相对完备,才在鞍山,本溪,抚顺,阜新等地开始实验性的生产试验,以验证工艺路线。
针对40以上品味的富矿,中华帝国有多年的冶金工艺积累,冶炼技术是完整而成熟的。由于中国铁矿普遍属于贫矿,平均品味只有30,在南方,湖北,河北,安徽等地积累了大量生产实践的帝国钢铁业有着冶炼贫矿的丰富经验。
在国际上,也包括中国,对于贫矿都有一整套解决方案:首先是破碎,即按照铁矿石块度的大小,先进行破碎,随后进行球磨;其次是选矿,即把矿石中含铁的部分同夹杂物分开,一般有磁选和浮选两种方法,多数采用磁选;最后是烧结,即把经过洗选后含铁较高的铁精矿烧结成块状送入高炉冶炼。
不过,鞍山的贫矿却无法进行磁选或者浮选,一个是矿粒特别小,平均小于0.1毫米;一个是坚硬,难以破碎;再一个是缺乏磁性,无法磁选。
此外,其不但品位低,而且含硅量大,这不但要增加石灰石和焦炭的消耗量,技术难度也很大。
勘探的结果是让人失望的。在当前情况下,鞍山铁矿区只有少数50以上品味的富矿有开采价值。为了进一步扩大利用范围,试产上采取了60品味和40的品味的矿石混合进行冶炼的方法,解决了工艺问题。
仅仅如此,鞍山铁矿距离郑鹰等人理想中的东北大工业基地的距离太过遥远,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北方其他“鞍山式铁矿”。
根据郑鹰等人的讨论,虽然不知道另一时空是如何解决了鞍山式贫矿的冶炼问题,但终究要努力一下,而不能就此放弃。仅仅五千万吨的富矿,真的要支持东北的重工业基地,连十年都撑不下来。
为了解决贫矿冶炼的问题,中华帝国冶铁行业的众多本国籍和外籍专家云集鞍山,仔细调研,广泛探讨,最终依然还是没有得到满意的方案。这个结果显然无法让对东北开发寄予厚望的皇帝郑鹰满意,这位皇帝以其特有的固执宣布:鞍山铁矿的问题一定可以,而且必须被解决。随即这位皇帝祭出了一贯的法宝:悬赏两百万华元,加伯爵爵位,只要能够解决鞍山贫铁矿的工业化经济冶炼问题就可以受赏。
在丰厚的赏金刺激下,各路专家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瑞典的格连达尔,德国克虏伯和霍伯尔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矿业所等专业的冶炼机构和研究所纷纷介入,最终,在1904年,帝国皇室制钢产业的德裔特聘专家马克西?施密特提出了一个方案,即采用焙烧炉,在磁选前先进行高温还原磁化,并使坚硬的矿石变得酥脆,容易破碎。经过反复讨论,这个方案被提交御前,获得了专项经费支持,建立一个日处理矿石100吨的实验性工厂,并由施密特亲自主持,从国内外精选了一批破碎机,筛选机,选矿机,亲自指导建设了还原炉,并且对矿石进行了仔细缜密的化验分析以设计工艺方案。
此时此刻,工艺试验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尽管南面的华军已经在和日军接战,一些地方已经在紧急撤离重要人员,但固执的施密特却以德国式的刻板公开宣布:“我受皇帝陛下委托进行本次实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更不可以因为某些潜在的威胁而中途放弃。”
在这位德国老专家的带动之下,助手和很多工艺技术人员,乃至底层工人都没有离开,依然在坚持工作。
施密特静静地看着眼前高大的焙烧炉。
这是他精心设计的产物:需要处理的铁矿石以电动传送带运送到高处,从竖炉的顶端装入,在炉体内缓缓下降,在这个过程中,赤铁矿被还原为磁铁矿,从无磁性变成有此行,并且酥脆化。加热和还原使用煤气,来自旁边炼焦厂的焦炉煤气。在炉顶安装了贮矿槽,容量二十五吨,炉衬是耐火砖堆砌,炉壳没有采取当时惯常的铁皮包裹,而是采用了钢结构紧固。
施密特在中国的定居,在一开始并非心甘情愿。
他原本是洛林铁矿的工程师,属于德国日耳曼人,却已经在法国生活多年。阿尔萨斯-洛林被割让给德国后,这位工程师虽然也曾经不无欣喜,但对于德裔移民大规模涌入,对本地法裔的歧视又有些看不惯,再加上痴迷技术,在铁矿内过得并不舒服。
二十年前,他接待了来自东方的客人,收到了一份热情的邀请函。高额的薪水,特殊的地位,那个曾经打败法国的东方神秘力量,这一切让他有些动心。正好他的女儿伊丽莎白新婚不久,丈夫病亡,也不想留在伤心地,于是他就带着女儿来到了中国。
书荒阁【www.shuhuangge.net】第一时间更新《世纪帝国》最新章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