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阁【www.shuhuangge.net】第一时间更新《民国立志传》最新章节。
“内田君,您不认为这完全是由贵方自己造成的吗?如果按照签订的协议,此时帝国军人已经进入青岛了。另外,青岛的战事的实际情况你、我都清楚,而我对自己的部队更清楚,所以我们谈和吧,我们没有理由为德国人甚至一些小利益发生冲突,这也不符合两国政府、经济乃至于军事利益。”
“我会将杨君友好的表示传达到国内。”
杨洪森拉着内田森三在一边低声密语,之后友好的握手,然后带着人离开了外交部,而杨洪森坐马车至袁府向袁世凯复命。
日本国内的“温和”派对于军方的独断专行极为不满,尤其是在造成了重大伤亡的情况下。日本陆海军准备一口吞下山东,后来发现山东太大了,他们只能控制几个重要据点,因为兵力有限很多地方都无控制,他们需要更多的兵力来保证胶济线,因为在这一线他们不断遭到袭击。
在岛外围日本用中国人趟地雷的做法,再一次让日本政府声誉受损。
海军指责陆军就是一群没用的屠夫。
“温和派”表示应当立即停战,通过政治手段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个时候“温和派”开始主导一切。9月3日青岛实现停战,9月4日胶济线实际停战。9月5日,青岛德军开始准备接受受降仪式。中、日、英三方指挥齐聚。
袁克定这次没有再磨蹭坐着火车到就到了青岛,德国军人以及德国侨民,分批乘坐火车携带财物前往济南,北洋军进入青岛,与驻守的皖军上官云峰、岳相如换防,坚守在青岛的两支皖军师,都损失过半,能活的那都可以算是精英了。
袁记名下的报纸大肆吹捧着袁克定的丰功伟业,全国也在庆贺着中国战区的巨大胜利。而杨洪森乘火车悄然离去回到了安庆,结束其在北京近一个月的逗留。
袁世凯很想将杨洪森留在北京,当初也有很多人建议其把杨洪森留在北京,可是一旦杨洪森真的留在了北京他们却不愿意了,杨洪森在北京期间为袁世凯就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全面谋划,而且他在袁世凯继承人态度上支持袁克定,虽然袁克定实在是太废柴几乎把事情搞砸,但是最后还是完成了临门一脚。当杨洪森威胁到北洋集团即得利益甚至他们的权势和地位时,他们绝对不允许这样一个南方革命分子进入他们的核心圈子中。
既然是未来的“外戚”,那还是待在外面吧。
杨洪森与蔡锷相比,杨洪森更像是一个全才,蔡锷不带兵他就只能赋闲,杨洪森不带兵还可以搞经济、玩政治。
袁世凯私下称这样一个人才,孙中山不能用他实在是其没有眼光,不能将其留在北京实在可惜。
可是说句实话,这样的人他也不敢留在身边,虽说可以作为打击北洋老臣子的强力扳手,但是能力太强,再加上外有强军呼应,还有美、英、日等良好的背景,把他留上几年,如果他真的过不了六十岁的坎
杨洪森走了,袁世凯没有多加挽留,送行的人不多,但却是清一色的政府高官,这是袁世凯要求的。
考虑山东的后续问题,杨洪森没有选择走津浦线,而是走京汉线,经陇海转至商邱,沿汽车进入回到安徽,开始了皖北工作的视察。
袁世凯在山东的问题只上演了半场英雄,在杨洪森离开北京后,日本人认为障碍已经清除,他们开始对袁世凯施压。
苏南、上海本来都要划到杨洪森地盘之中,但是日本担心杨洪森势力太大,且倾向于英、美遂开始扶持北洋内的亲日派,他们把目标锁定了赋闲的段祺瑞身上,段祺瑞则说服了老对手冯国璋继续保留苏南、上海,同时适当扩大张勋的势力,以牵制杨洪森。袁世凯对个这个建议是有意见的,因为苏南、上海的部队不足,时间长了必会落于杨洪森之手,于其被杨洪森抢去,不如大大方方送给他。袁世凯心里也打着他的小算盘,但又不得不考虑北洋内部的派系间的利益问题。
袁世凯采取折中的意思“拖”,这使得其在山东问题上一下子失去了杨洪森这位政治盟友的大力支持,没有杨洪森的阻扰,在山东问题上日本人处理起来游刃有余,负责打捞浮船坞的北洋海军完成这一工作后,被日本海军横叉一杠,把东西抢走了。北洋海军当然不服气,想把船坞夺回来,炮舰vs战列舰,北洋完败,如果不是外交部极力斡旋,就连那几艘炮舰、巡逻小艇、运输船都被日本拿走当战利品了。
在其它战利品瓜分上,德国的商船、补给船、工厂设备等等全都归日本,另外,日本将此战中近6000人的伤亡可都计在中国军队的头上,不但要中国政府支付抚恤金,还要支付日本此次出兵的所有军费,北洋政府无钱支付日本便强租了胶济线,控制住了济南。在军费上日本把英国人一起算了出去,这博得了英国人的好感,为此,英国对日本表现出来的绅士风度极为支持。
中国战区的最后结果是中国夺取了青岛,接手的却是日本,他们甚至控制了整个山东半岛。
这样一个胜利局面,中国人民无法接受,北方各地的游行示威,很多文人向政府上书,虽然有御用报纸,但却架不住百姓们的悠悠之口,外交部的风向标再次转动,他们向日本领使馆试探性的提出了要求日军拆出济南,交还的胶济线的合理建议,可是日本人却把中国外交人员冲了回去,霸道的日本人最后拿出了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租借青岛协议,英国政府默许了协议,但是美国私下表示了异议,再见识到中国民族运动的力量后,美国公使将这一秘密协议通过上海的报界公布出去,一时全国哗然。
袁世凯所领导的北京政府不得不面对全国的抗议声,梁启超更是大骂袁世凯卖国,从日本出去至香港的孙中山大肆抨击北洋政府,号召全国有识之士讨伐袁世凯,并且派人游说西南的督军们。
西南的三都对“讨袁”没有兴趣,再说袁世凯卖国与他们何干。
政治盟友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突显的出现,袁世凯需要杨洪森的政治声援。为了安定其心,袁世凯与杨洪森实现了上海问题的交割。杨洪森提名社会人民党汪道泉担任上海都督,由海路撤出青岛到达上海的上官云峰担任上海警备司令,所属皖军第5师改变上海警备师。这笔政治交易完成后,杨洪森开始声援袁世凯,在安庆发表了山东问题的三点意见,中心思想就是向美国借款8000万,钱到后日本滚出山东。
日本人当然不是为了钱,只不过中国缺钱,他们反对大借款,所以拉上了英国人,英国现在可顾不了亚洲,10份开始,德国在战胜之前可以说是高歌猛进,把他们的敌人打的溃不成军。中国这个舞台上真正有实力的只有美国和日本,借钱和政治干预是两回事,日本想趁欧战控制乃至于吞并中国,美国也同样有这个想法,8000万美元借款,加再上南方杨洪森,美国资本将汹涌澎湃的进入中国,他们将控制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美国经济的强大,在大战前的海军竞赛中让日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外交部积极地谋求美国的借贷诱使美国支持中方。美国金融界对此笔借款极有兴趣,尤其是他们成功向杨洪森放贷后,金融家认为趁着这个大好的季节,同志们应当联合把中国这口金矿承包下来。美国政府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他们担心过度的刺激日本人会导致中国问题的恶化。
有美国外交官认为,“政府不应卷入黄种人的纠纷中。”
袁世凯在外交上缺乏有效的策略,一味地寻求第三国的支持,不知道利用自己的长处,这是他的缺失之处。但是日本有英国人的支持,他们之间签有秘密协议,英国认为在战争结束前,青岛应由日本暂时管理。
中国政府对于英、日协定不予承认,并且提出外交抗议。
“中国是参战国,且又在中国战区,理应交中国接管,即使由日本接管,也应限于青岛一地。”
英国是准备铁了心的帮助日本取得山东。
日本私下表示,他们只要求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并无其他过分的要求。中国虽为协约国,实为同盟国,其与私下苟和助德国坚守青岛,造成日本军人重大伤亡,如果不将山东交由日本处理,日本数十万将士将越过中朝边界,直至中国投降。
英国人退却了,他们担心日本真的如此这般,遂决定将山东问题交由日本处理。
日本希望战后有一个依据,双方遂将这些内容写入了协议之中。
书荒阁【www.shuhuangge.net】第一时间更新《民国立志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