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阁【www.shuhuangge.net】第一时间更新《风流神针》最新章节。
什么是针灸
针灸即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为什么可以治病
针灸为什么可以治病,古今中外一直在研究,说法很多,但至今尚无定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今对调整人体机能的研究,常局限于神经反射、生化反应和生物分子物理运动的作用方面,而国内外对针灸的研究工作也因此常停留在这些范围内进行,未能深究到人体潜在功能的作用上。笔者经过长期的针灸治疗探讨与机理的研究发现,针灸穴位所引起的神经冲动,能激活人体的潜在功能,对人体以神经系统为主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产生强有力的调节作用,以防治各种疾病和抗衰老。这就是针灸的根本机能。
众所周知,人有很多功能,我国古代老子就说过:人有天地间的功能;荀子也说过:人能胜天。现代科学也证实了人体的确有很多功能,但其中仅有10%是显性的,常在应用,而90%是潜在的,还未被激活利用。人体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功能呢?这是由于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从防御侵害、寻求事物和延续生命的三大活动中,历尽无数艰难险阻和疾病的折磨,设环境而生存产生某些能力,这些后天获得逐渐进化为先天具有,其中有的功能由于一直在应用,则成为显形;有的功能虽已遗传下来,但因后天环境的改变而逐渐不应用了,则为潜在的。凡是功能具有一套行使其作用的功能装置,它在人体内有机、紧密、精巧的结合,主要包括中枢、内脏、和躯体三大部分。人体的功能装置内藏着错综复杂的分节性牵联,故亦可称神经节段功能装置。在患病时中枢内能建立病理反射来沟通许多功能装置,以增强防治病患的措施,这也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生存反应所形成的。
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只需在经络上,根据“切经”的信息取穴,再根据针感信息行针,就能够激活人体的潜在功能,活化其功能装置,发挥强有力的调整作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治病疗效,而且能治疗大量的难治杂病和绝症,如男女性功能障碍、不育与不孕、小睾丸、幼稚**、乳腺增生、脑积水(或伴有脑萎缩)、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侏儒等。因此人体功能装置不仅是人体形态功能的局部单元,也是针灸“切经”和针灸治疗的局部单元,这就是经络诊治的奥秘。
各种气功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心理疗法和行为疗法等,实际上也是激活人体各种治病的潜在功能。而针灸激活潜在功能的作用,较上述的气功等疗法快得多、疗效高、简单易行、无副作用,费用也极少。因此怎样进一步用针灸的方法,或病人易接受地类似针灸的改进方法,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安全、充分、灵活地激活人体防治疾病和抗衰老等潜在功能,是值得深入研讨研究的。这一原理有可能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造福于人类。
针灸的基本理论
(1)经络学说
经络是什么呢?原来,我国古代劳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体内存在着一些“气血”流行的通道。这个通道被中医称之为经络。它内而脏腑,外而肢节,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到运行气血的重要作用(类似人体的心血管、淋巴管等)。同时,又通过经络的复杂联系,将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前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肉各个部分,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类似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经络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是一个十分奥妙、复杂的系统,这个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其中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大而直行,深而在里,又可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大类,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小而横斜,浅而在表,又可分为较大的十五络脉,以及遍布全身的孙络、浮络。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阴阳失调,脏腑失和,气血偏盛偏衰,都与经络、穴位有密切关系,只有熟悉了经络的循环分布、生理功能,才能用经络学说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进行针灸治疗。
(2)脏腑证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古人称为“藏象”,藏,指藏于内,就是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内脏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之征象,中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脱、三焦为六腑。脏腑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宫、九窍等,连结成为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其所叙述的脏腑名称虽与西医的脏器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有很大差别。
脏腑证治是中医各种辩证论治的基础,它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经络等理论,通过四诊合参,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及性质、正邪盛衰,以确定所患何证,然后根据证来决定治疗原则和方药。
针灸治病在脏腑证治方面的应用较多,如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作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腧穴与脏腑密切相关,在疾病情况下,腧穴有反映病痛的功能,一般通路为:邪气→
经络系统→脏腑功能失调→表现症状(常在腧穴位置)。治疗时,通过调节经络系统而祛邪安脏。
(3)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基本理论,是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对自然界观察和认识的总结。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方法论,古人用五行着重阐述“生化”,阴阳着重阐主“极变”,相当于现代的“量变”和“质变”。它自从被应用到中医学领域之后,便成为脏腑、经络的理论基础,并作为一种认识人体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即生、老、病、死全过程)的方法论,阐明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阴阳理论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医学来说,也就自然而然地吸收了这一朴素的先进的哲学理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论是生理功能的发挥,还是病理过程的演变,都处于阴阳的变化过程之中,故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都是以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为目的。在针灸临床上常有左右互取以及前后上下对应取穴法,这是阴阳互引的针灸法则,充分体现了针灸疗法重视平衡阴阳的核心思想。
五行理论的基本意义是以自然界五种基本物质代表五种抽象的功能属性,借以反映事物之间相生相克现象及其规律。五行学说对针灸临床有着广泛的指导和重要作用。
艾灸为什么能治病
每逢端阳节,在自家门上悬挂艾叶、菖蒲,借其芳香气味来避秽、消灾,是大多老年朋友熟知的常识,但艾叶用在针灸方面来防治疾病,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之一,性温、味苦、辛辣、芳香,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中医医生多在虚寒性的出血症、腹中冷痛、月经不调、崩漏下血时配伍应用。而用得较多的,还是针灸方面,把艾叶制成艾绒、艾炷、艾条等点燃后,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剌激,并能使药力内透,
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代医书《医学人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是除药物、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在传统的灸法中,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此外,还包括用灯心草蘸油点燃淬烫为位的灯火灸,用一些剌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旱莲草等捣烂后敷贴体表,让其发泡的无针灸,以及艾灸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如在艾灸时垫隔生姜、食盐、胡椒粉的隔物灸,把艾条切成小段插在已刺人穴位的针柄上的温针灸等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灸法来治疗的。
针灸的主要治疗作用
针灸治病是采用独特的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达到其防治疾病的目的,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
调和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对于这些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运用针灸方法则可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保持精气充沛,形气相合,神气内存。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例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阳热偏盛,治宜清胃泻火,取足阳明胃经腧穴内庭,针刺泻法。
寒邪伤胃引起的胃痛,属阳邪偏盛,治宜温中散寒,取足阳明胃经腧穴足三里和胃之募穴中脘,针刺泻法,并灸。
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属阴虚阳亢证,按着“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原则,治宜育阴潜阳,取足少阴肾经腧穴太溪,针刺补法;取足厥阴肝经腧穴行间,针刺泻法。
脾阳不足引起的慢性泄泻,属阳虚阴盛,治宜温阳散寒,取足太阴脾经腧穴阴陵泉等穴,针刺补法,并灸。
由于阴阳之间可以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治阴应顾及阳,治阳应顾及阴,在调和阴阳时,常采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运用募穴、背俞穴来调养脏腑的阳气和阴气。
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加重,正胜于邪则病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所不可缺少的。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和腧穴配伍来实现的。例如:
在刺灸方面,针刺补法和艾灸都有扶正的作用;反之,针刺泻法和刺血疗法都有祛邪的作用。
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俞、气海、关元、命门等穴,多在扶正时选用;十二井穴、十宣、人中等穴,多在祛邪时选用。
如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的虚脱证,治宜回阳固脱,急取关元、神阙,大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如见高热神昏,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的外感温热证,治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取大椎、曲池针刺泻法。
扶正与祛邪,方法不同,但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既可先祛邪后扶正,又可先扶正后祛邪,或扶正与祛邪并用。一般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疏通经络
经络系统遍布体内,纵横联系,交叉出入,沟通表里,联系上下,构成人体气血运行通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络不通,脏腑肢节失却温煦濡养,气血闭阻,则会疾病丛生,或滞或瘀,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或气血失和,或阴阳偏颇。针灸治病则可利用其“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理,在经络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内选取一些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使经络畅通,营运有度,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针灸疏通经络作用同样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的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以足阳明胃经为例:
足阳明经气偏盛之牙龈肿痛,取本经内庭穴,泻热通经止痛;足阳明经气偏衰的胃痛,可取本经足三里穴,温通经络补虚止痛;足阳明经气逆乱,包括浊气上逆的呕吐,清气不升的腹胀、腹泻等。亦可取本经足三里穴,升清降浊,调和胃气;足阳明经气阻滞引起的股髀部疼痛、麻木,可取本经髀关、伏兔等穴,疏通经气,畅和气血。
什么是“针感”
针感是一种深部感觉,有的定位明确,有的定位不甚明确。其性质多为酸、胀、重、麻、触电感,其中最常见的是酸、胀两种。临床上可单纯一种,也可见几种感觉混合出现。另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针感如抽动感、蚁行感、热感、凉感等。
由于不同穴位之间上述各种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刺激不同组织所产生的各种针感的出现率也不同,这可能是决定不同穴位之间甚至同一穴位不同深度间针感性质有所差别的内在因素之一。刺激的方法不同,针感的性质也不相同,在同一穴位(内关穴)手法运针的针感多为酸胀感;电针刺激则多为麻感。又如同一神经干,用眼科镊子碰时产生麻的感觉,而用针刺时产生酸的感觉,手术刀分离它的鞘膜时产生麻的感觉,手搓它时又产生重的感觉。
人体实验表明,用毫针直刺印堂穴,针感为胀为主;直刺外膝眼穴,针感以酸、胀为主;而直刺合谷、内关、昆仑三个穴位可出现多种针感。用直接刺激经手术暴露的各种组织的方法,从病人的感觉反应得知:虽然刺激穴区的血管、神经、肌肉、肌腱和骨膜等各种组织都可引起酸、胀、重、麻等多种形式的感觉,但刺激不同组织所引起的各种感觉所出现的频次不一样;刺激神经干、较多引起麻感,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酸胀感,而刺激血管则多引起痛感。
运针手法不同,针感性质亦异,如在内关行提插捻转手法时麻感的出现率较直刺时明显增加,这可能与提插捻转时易刺中正中神经有关。与此相反,在合谷穴行提插捻转手法时,麻感反而减少,而酸感的出现率明显增加。除合谷穴外,印堂、外膝眼、昆仑等穴在提插捻转时,酸感的出现率也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可能表明:提插捻转所产生的机械刺激比较容易产生酸的感觉。
什么是晕针
正常的针刺,患者除在进针时稍有轻微的疼痛外,针刺局部或身体上可有酸、麻、重、胀或舒适的感觉,一般人都能接受。只有在针刺过程中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眼花、恶心欲吐,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突然昏倒等症状时,才属于晕针。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时性脑缺血、缺氧。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加上针刺时患者饥饿,或者大汗、大泻、大出血后体质虚弱,又采用了站立、坐姿的体位所致。针灸医生针刺手法太重、诊室环境不好、闷热或寒冷也是引起晕针的原因之一。
发生晕针时,只要及时拔去患者身上的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通风和保暖,或给患者饮温开水,晕针现象一般几分钟就可消失。对出现晕厥的可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或艾灸百会、关元、神阙等穴。必要时配合现代急救措施,很快就可恢复正常。
针灸处方四要素
(1)中医、针灸辨证:即根据中医、针灸理论和诊疗方法,对疾病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制定出诊断、治疗、观察等的原则和方法。
(2)治疗法则:根据上述辨证,即可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比如中医辨证属“膀胱湿热”,针灸医师就用“清热利湿法”;“脾肾阳虚”就用“温补脾肾法”
(3)选穴、配穴:针灸治病是通过各种刺激方法作用于穴位来实施的。光有治疗还不行,医师要根据一定方案来选取穴位,
把不同穴位配合在一起,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4)具体实施方案:找准穴位后,医师就会确定用针刺还是用艾灸,用补法还是用泻法,等等。有了这些具体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治疗作用。
这四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缺一不可。正规针灸医师在为患者治病过程中,不管有没有一纸看得见的处方,他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一定会遵循上述原则,
即针灸处方四要素。
急症针灸的应用特点
急症,系指突然发生的疾病或意外损伤而言,有时也包括轻的病症骤然转剧或慢性病症的急性发作。它往往是邪毒过强、损伤过重或致病因子长期作用于机体的结果,表现为气血急剧闭阻或衰竭、脏腑功能逆乱、阴阳极度失调等。急症来势凶猛,病情危重,易于逆变,若不迅速救治,常可危及生命,因此,急症防治一直属于医学科学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历史上看,中医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急症,自周秦迄至明清,代有发明,疗效卓著。也正是在同急性疾病的长期斗争中,构成了祖国医学的每一个重要进程。如对急性外感热病、温热病救治规律的探索和总结,促使伤寒与温病学说的诞生;而金元时期的各派论争,在很大程度上也围绕着急症。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独特而重要的非药物急救方法,也是最早应用于救急的疗法之一。早在公元前5世纪,名医扁鹊就运用针刺及熨法成功地抢救了虢太子的“尸厥”,成为千古美谈。在历代一些有关急症治疗的医著中,如《肘后备急方》等,都记载了大量针灸救急的内容;还出现过如《备急灸法》这样的专门性急症著作。长期临床实践已经表明针灸在急症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由于其具有方法学上不可否认的长处,在急症治疗中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使得包括针灸在内的很多行之有效的传统疗法反而湮没不彰。
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一方面,疾病谱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现代难治病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急性病症的表现形式和病种也有更新和扩展;另一方面,由于回归自然的思潮的掀起,人们寻求副作用小,非手术疗法的愿望愈来愈强烈。所以,特别从六七十以来,中医治疗急症成为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界新一轮热潮。几乎与此同时,广大针灸工作者也同其他中西医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务人员一起,对急症针灸进行了实践、提高和推广,取得长足进展。和传统的以个体经验不同的是,通过一个一个急性病症的具有相当数量样本的治疗观察,运用各种现代手段验证对照,进一步表明,针灸疗法确实是现代急症救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且有着不少为其他疗法所不及的长处。
针灸救急大致有以下一些应用特点:
(一)双相调节平衡阴阳
急症救治,以挽救生命,解除危急症候为首务。关键在**速有效地平衡逆乱之阴阳。针灸的基本作用即是“调阴与阳”(《灵枢?根结》)。急症之阴阳失衡,主要表现有二:一为气血活动异常。如气血骤闭,针灸可宣痹通闭,恰如孙思邈所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千金翼方?卷二十八》);如气血剧竭,针灸亦可补气滋阴,回阳救逆,所以《灵枢?终始》指出;“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二为神志活动异常。不论气血痰食闭阻清窍,或系气血虚少不能上承所致的各种神明失常状态,均可用针灸“治神”,予以调节。如休克一症,归属厥脱,为邪胜正虚而阴阳有离决之状,神明受扰,病情危重,借针灸调节之功,激发经气,常能使陷入衰竭之脏器功能平复,神志回复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针灸调节具有双向的特点,即在扶正的同时,又可祛邪。这在复杂多变的救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试以针灸抗炎为例,急性炎症均包括防卫反应和损伤反应两个方面,防卫反应太过或不及,均会使炎症加重;而损伤反应任其发展,亦将招致病变不可逆转。已经观察到,针灸治疗既能提高机体的正常防卫反应能力,控制过分的防卫反应,使它保持在适度的状态,同时又有效地抑制损伤反应,减轻对机体的伤害。
针灸在急症救治中的调节作用,目前已经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的证实。我们将在后面各论中详细讨论,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迅速及时简便经济
急症治疗,强调一个“急”字。急症病急势猛,多应就地施治,以免贻误抢救时机。现代医学在救治上虽有各种有效措施,但一般需复杂的设备及必要的药物;中医治疗虽不要求更多的设备,然而也要具有疗效确切的药物,特别是速效高效的药物,且其给药途径及药物剂型尚在进一步改进中。而在这一点上,针灸最有长处。它不受地点、时间、设备、药物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器具简单,随时随地,均可应急。
由于针灸应用迅捷简便,就能及时控制病势,有利于做到急病急治。急症初期,邪正相争,往往邪偏盛而正未衰,重在快速截断,及时应用针灸之法,常可顿挫其锋,防止变症发生。即使一些不适于单一针灸治疗的急症,通过及时处置,亦能转急为缓,为进一步的中西医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如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一些单位就应用内关穴止剧烈发作的胸痛,止痛率达到100%,再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经济是急症针灸的又一大特点。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已经成为不少国家政府和患者的沉重负担。急症救治是其中一笔重要的支出。针灸治疗无论从节约药品资源还是节省医疗开支都有其它疗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三)适应范围广泛极少副作用
据统计,在目前300余种针灸适应病症中,急症占百种以上,遍及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各科。应用如此简单的刺法和灸法却能有效地救治这么多急性病症,确为其他疗法所不及。适应范围的广泛还表现在,针灸既可以单独治疗急症,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等;也可以以针灸为主,配合其他中医或西医的疗法,如胆石病等;还可以针灸为辅,以其他疗法为主,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心肌梗死等。随着人们对急症针灸救治规律的进一步认识,针灸的各种变革方法(如电针、穴位注射、穴位激光照射等)日益增多,针灸治疗的急性病种还在不断增加之中。
目前临床上应用于治疗急性病症的化学合成药物几乎都存在严重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中药尽管好一点但其中不少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已对人类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药物的短处正好是针灸之长,一般而言,只要正确掌握其操作方法,针灸极少产生毒副作用。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的针灸听证会上将这一条作为向世界推广针灸医学的重要依据在之一。减少和避免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对处于急症状态的患者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四)用以预防急症
急症病势急重,对机体戕害明显,病人遭受痛苦较大。因此预防急症的发生,历来是急症防治学中重要的内容。应用针灸预防急症,也是针灸疗法的一大特点。早在唐代就明确地记载了以灸法预防恶性疟疾的经验:“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明代《针灸大成》也提到灸防中风。
建国后的一系列工作,进一步证实了针灸确实可以预防急症。在临床上,五十年代末就有人通过2000余例观察,发现针灸对小儿急性脊髓灰质炎具有一定预防作用;在动物实验上,电针或穴位注射动物某些穴位后,该组动物放血后血压下降程度,停止放血后血压回升速度及存活率均较对照组为高,表明针灸对动物休克的发生,具有某种预防作用。另外,一些机理研究的实验中也观察到,
针灸能增强细胞及体液免疫作用。特别是针灸能促使抗体的产生提早或在血液中维持的时间延长,且可令长期降低的抗体增多,效价增高。这为针灸可以预防急性传染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尽管针灸疗法在急症救治中具有上述重要特点,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针灸界及关心这门学科的人们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不少治之有效的急性病症中,针灸疗法尚未列入常规措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对古往今来大量的这方面的临床实践有待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以作出科学的评价,同时,针灸防治急症还需要进一步积累和探索,使治疗方法更趋完善,治疗效果更为提高。当前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加强急症针灸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天津中医学院的石学敏教授,在针灸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上从大量实践中所总结出的量化方案,应该说具有表率作用。作者撰写本书即是一个尝试。这有后面还将提到。
2.对针灸在急症救治中的确切作用于应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上所述,针灸的作用主要在于调动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由于急性病症症情复杂严重,变化多端,常可超出机体本身调节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单一的针灸往往不能奏效,或者只能对某一症侯有效,或者只能在某一阶段有效,而必须积极配合中医或西医的救治之法。所以,我们既要充分评价针灸在急症救治中的作用,又要防止“万病一针”的偏向。
3.急症针灸防治机理有待进一步阐明。因为机理的阐明,将会对急症针灸的治疗效果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带来新的突破。虽然已经作了不少工作,但仍是薄弱环节。迄今为止,急症针灸,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形成于《内经》的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在方法上,很大程度依然古代和现代医家长期大量的经验积累。要提高针灸在急症救治中的地位,充分发挥针灸所长,这显然是关键之一。这需要针灸工作者团结有志于此的各门学科工作者共同做出努力。
刺血法和火针法禁忌
一、刺血法禁忌
刺血疗法是一种损伤性的穴位刺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三棱针和皮肤针刺血,临床上尚有用小眉刀或手术刀刺血。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应严格注意下列点。
(一)、熟悉刺血禁忌症
刺血的禁忌症,在《内经》中已经初步提出,如《灵枢?血络论》云:“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又如“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灵枢?经脉》),表明气血虚弱体质差者,不宜刺血,否则易引起虚脱。
目前一般认为有以下情况,不宜施行用三棱针、小眉刀或手术刀放血的刺血疗法。
1、贫血、低血糖、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者。
2、肝肾或心脏有严重疾患、有出血性疾病不用本法;孕妇、年老体弱者宜慎用。
(二)、针具和刺血部位必须严格消毒,以防引起感染。三棱针须放在高压蒸气锅内,于15镑汽压,120c高温下,保持15min以上。每根消毒过的针,使用一次即须再次消毒。不宜用高压或煮沸消毒的皮肤针针具、手术刀等,可用75%酒精浸泡20~30min。目前,临床正在逐步推广一次性无菌三棱针和皮肤针,应是方向。刺血的穴位,消毒应严格。可先用2%的碘酒涂擦穴区局部皮肤,再以75%的酒精脱碘,即用酒精棉球由内向外擦去碘酒。
(三)、刺血前,要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放血的顾虑,以免引起患者紧张,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刺血引起的晕针,与一般毫针刺所致类似:轻者:头昏、眼花、恶心、眩晕;重者,可有脸色苍白、脉搏微细、汗出肢凉、血压下降,甚者失去知觉。其处理方法亦同:应立即停止继续治疗。轻者令患者平卧,双脚抬高,喝点温开水即可;重者可用艾条熏灸百会穴,或针刺人中、涌泉等。
书荒阁【www.shuhuangge.net】第一时间更新《风流神针》最新章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