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阁【www.shuhuangge.net】第一时间更新《生于1871》最新章节。
“呵呵……”载湉一笑,“多看书啊。其实很多知识,都记载在一些不起眼儿的野史传记、或是地方志里面。就拿这稻米来说吧。虽说是我让下面人推广种植的。但是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有朝鲜移民在东北种植了。1845年,时任盛京将军的奕湘便曾上报,称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户越江进入浑江流域私垦。”
鸦片战争以后,大清朝因为精力有限,对东北地区的管制逐渐散漫,于是,有一些朝鲜人陆续进入图们江及鸭绿江对岸的中国东部边疆地区。早期进入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克服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缺乏水利设施等各种困难,凭借在半岛的水田农作经验,大胆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条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当地满洲人放弃的草甸地、苇塘地和涝洼地上开发出片片稻田。
“后来朝鲜移民沿浑江向北发展,进入桓仁、通化一带开发水田。1875年,当地县志记载有金姓朝鲜移民在‘下甸子’地方试种水稻,获得成功。1883年,金华友等数名朝鲜移民,从通化小湾沟移居柳河三源浦地方,试种水稻亦获成功,不久之后,三源浦一带成为著名的朝鲜移民聚居区和产稻区。随着朝鲜移民不断向北向西发展,稻作试验区也逐渐向北向西发展。就在几年前,还有朝鲜移民移入桦甸开发水田。”
“至于和朝鲜通航的丹东地区,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以至于当地地主都在雇佣朝鲜长工。我听说凤城县汤山城就有张姓汉族地主,一次性招雇上百名朝鲜农民开辟水田。另外吉林最初也是由俄国境内移入的朝鲜人在当地建立村庄,开田种稻。后来附近的地主苑福堂看到朝鲜农民种稻有利可图,乃从俄境招雇8户朝鲜人开发水田。十年前,五常县沙河子乡也出现了水田。那个时候咱们才刚刚在辽宁广泛推广种植水稻。”
几人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米饭,一边听载湉侃侃而谈,颇有些文人‘诗词下酒’的韵味在。
“不过黑龙江和吉林北部的水稻和辽宁的不同,那儿的稻种有红毛、白毛两种。据说,朝鲜移民进入东北之初,使用的稻种都是从家乡带来的。可是他们在试种他们自带的水稻品种时,大多没有成功。有的稻种虽然生长起来,但产量很低。后来,有一位来自朝鲜南部名叫申友景的人,弄到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种,在牡丹江地区的磨刀石、海林一带进行试种。几年后,才培育出适应黑龙江、吉林自然条件的耐寒性强、早熟、产量较高的品种。“
听着载湉的讲解,几人这才知道原来关外水稻的种植还有这么曲折的经历。甚至还用了小日本的稻种。
几人就这样一边聊着,一边享用这美味的晚餐。
“咣咣咣……”
正在聊天的几人忽然被外面传来的一阵锣鼓声打断。
看着从窗外络绎而过的人群,载湉皱了皱眉头。“这是第几波了?”
“第四拨了。”身边的中年护卫答道。
“去吧掌柜的叫来。”
“嗻!”
不多时,酒店的老掌柜进来请安。
“老掌柜,我来问你,刚刚过去的那一帮敲锣打鼓的,是什么人?”
“哦。回公子爷的话。那是起坛的大师兄朱三哥,后面的女子是红灯照的大师姐。”
“义和拳?”
书荒阁【www.shuhuangge.net】第一时间更新《生于1871》最新章节。